昨天,不少家長都帶著小朋友來貼伏。 通訊員供圖
大洋網訊 昨天是小暑,廣州市內多家中醫院啟動“嶺南傳統天灸療法”活動,進行“初伏加強貼”,吸引數萬市民“趁虛”貼伏。
增加貼伏治療失眠項目
天灸療法是嶺南地區最具群眾基礎的中醫傳統療法,入選廣東省、廣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廣東省中醫院30多年“嶺南傳統天灸療法”臨床觀察認為,天灸治療適合任何體質的人群,對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肺氣腫、虛人感冒等肺係疾病有明顯療效。其中對於體質偏虛、陽虛以及風寒濕型痹症(疼痛)的患者療效更佳。
今年廣東省中醫院增加了貼伏治療失眠的項目。該院從2012年開始研究發現,傳統天灸對精神抑鬱(工作、學習壓力大)、失眠等均有良好的臨床效應,同時開發了針對這些疾病的專方。經臨床研究發現,嶺南傳統天灸4號方的短期有效率為72.7%,遠期有效率為81.8%,嶺南傳統天灸2號方的總有效率達84.5%。“從而證明我們發開的嶺南傳統天灸4號方臨床上對輕中度精神抑鬱有良好的療效。但重度失眠的人還是建議找心理門診。”該院針灸科主任李滋平表示。
不建議網上買藥自己貼
昨天,不少家長都帶著小朋友來貼伏。李滋平主任提醒,小朋友貼藥時間最好控製在10~15分鍾,超過半個小時會引起皮膚發炎。“在北方,天氣幹燥,發泡療法也會常用到,但是南方不適合,天氣悶熱,護理不當容易引起感染。”
李滋平指出,今年嶺南的氣候更為悶熱,更容易引起陽氣的損耗。貼藥過程中,醫生會增加關元、足三裏、大椎等補陽補氣的穴位。對於一些市民網上購買“伏貼”自己貼,李滋平表示不建議,“網上買的藥物組成和分量,無法知曉。而且每個人適合貼的穴位都不一樣,初中末伏每次貼的穴位也要有所調整。”
這些人不宜“天灸”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黃漢超副主任醫師提醒,氣血不足的人士,尤其是臨床表現為容易出虛汗、頭暈乏力、皮膚鬆弛、舌體胖大的人士或陰虛的人士表現為口舌幹燥、唇幹、容易手足心熱等,天灸並不一定合適。
此外,患有惡性腫瘤、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皮膚感染、感染性發熱、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動性肺結核或肺結核正在接受治療的病人同樣也不適宜進行天灸。
孕婦普遍屬於氣血較盛個體,行天灸療法容易出現上火甚至胎動不安的表現,若非陰寒內盛,不建議進行天灸療法。
最後,如果天灸局部皮膚有潰瘍或者對敷貼藥物過敏者也不適宜進行天灸。
(信時記者張秀麗 通訊員宋莉萍)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