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陸各地臭豆腐爭奇鬥豔 大學生開創函數製作法
參考消息網3月6日報道 台媒稱,全球每個民族都有傳統“臭”食物,中華民族的此類美食則以臭豆腐最著名,北京、南京、浙江、湖南、雲南、香港、台灣等地都有臭豆腐的特殊做法,蒸、煮、烤、炸、紅燒都有,鹹、辣各擅其長,有人一見到就捂鼻而逃,但眾多“逐臭之夫”堅稱“聞起來臭但吃進口香”,恨不得一口氣嚐遍全部種類。
據台灣中時電子報3月4日報道,北京人吃的是已有300多年曆史的臭豆腐乳,據說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舉人王致和到北京應試,利用以前學的豆腐手藝維生,有天他把賣剩的豆腐以鹽和花椒醃起來,卻因專心讀書忘了取出來,整缸豆腐變質發酵,成為味道難聞但吃起來鮮美的臭豆腐乳,後來傳入皇宮,康熙皇帝品嚐後揮筆題下“青方”,臭豆腐因而名揚天下。
報道稱,徽州臭毛腐也稱黴豆腐,與王致和臭豆腐乳有異曲同工之妙。徽州人把新鮮豆腐泡水數小時,再撈起發酵,等到發黴、長毛才能食用。這道美食名聞天下,傳說是朱元璋戰敗,士兵在農家草堆裏找到發黴長毛的豆腐,沒想到烤過後成了美食。某次大勝後,朱元璋下令隨軍廚師製作毛豆腐犒賞三軍,毛豆腐在徽州流傳至今。
其他地方的臭豆腐也一樣美味,浙江紹興人吃臭豆腐有近千年的曆史,是以莧菜梗汁浸製豆腐,當地偏愛油炸,滿街都是臭豆腐在油鍋翻滾的清脆聲音。雲南臭豆腐則以井水磨成豆漿,做好的豆腐要用小塊紗布包精心地一塊塊包起來,灑點鹽、日曬、發酵數日再吃,外觀潔白細嫩,尤以建水、石屏、硯山、呈貢最有名。《舌尖上的中國》曾介紹建水燒豆腐,頗有少數民族風情。
湖南臭豆腐又稱臭幹子,是長沙傳統食物之一。臭豆腐切小塊,文火炸成金黃色,外酥內嫩,吃前先用筷子把豆腐鑽洞,倒入辣椒油、醬油、麻油的綜合醬汁,吃起來辣味十足,臭香濃鬱。台灣臭豆腐則傳說是由湖南臭豆腐改良而來,初期以酥炸為主,淋上甜鹹口味的醬油汁,再配上酸酸甜甜的泡菜,香傳數裏。
臭豆腐在香港更有名,炸成厚厚四邊形,食客拿到先挖開,加甜醬或豆瓣醬再吃。曾有家臭豆腐店因傳出的“香味”太重,數次遭香港環保署罰款,也曾在2000年被法庭裁定“汙染空氣罪”,罰款上萬元人民幣,但店麵至今仍大排長龍,連美食家蔡瀾都讚不絕口。
另據台灣中時電子報3月4日報道,日前在北京舉行的中國餐飲創新年會中,大陸男子錢勇軍創立的長沙臭豆腐連鎖品牌引起不少注意,他為控製產品的品質,與畢業於北京大學、湖南大學等的優秀夥伴們,利用數學函數計算出製作臭豆腐的最佳變數組合,現在已可日賣200萬片長沙臭豆腐。
錢勇軍1999年中專畢業後被分配到湖南雪峰山糧站工作,3年後考上合肥工業大學,2008年畢業後,懷著創業夢想,借了1萬元人民幣在長沙街邊擺攤炸臭豆腐。由於沒錢買煤炭或瓦斯,他每天跑到嶽麓山的後山撿幹柴當燃料,常被鄰居嘲笑。
但經過2年鑽研,錢勇軍創立臭豆腐品牌。他的做法是先把臭豆腐油炸3、5分鍾後,用筷子在豆腐表麵輕輕一敲,開個小洞,再灌入以鮮、辣、香為特色的醬料與湯料,外脆內嫩、先鮮後辣,食客回味無窮。
身為理科生的錢勇軍,發現不同地域製作的臭豆腐品質與味道無法統一,所以他利用函數思想尋找製作臭豆腐的最佳變數組合,經過數千次的反複試驗,徹底解決了以往在長沙以外開分店時豆腐品質無法達到長沙直營店水準的問題。
責任編輯:張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