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陳小魯:曾推動改革開放和基本路線確立工作|陳小魯_新浪新聞

 人参与 | 时间:2025-07-04 16:56:26
"

  原標題:逝者陳小魯,曾推動改革開放和基本路線確立工作

(陳毅元帥之子,2018年2月28日逝世,享年71歲)

  徐慶全/文

  眾所周知,陳小魯是開國元帥陳毅的兒子,在陳家排行老三。於上世紀80年代從政,先任駐外武官,後任北京國際戰略問題研究學會副秘書長,這是隸屬官方的智囊機構。

  1986年,中央層麵成立了中共中央政治體製改革研討小組的智囊機構。小組雖小,但地位很高。小組延攬各種人才,小魯加入其中。1987年10月,他任中共中央政治體製改革研究室社會改革局局長,但仍是軍人身份。

  隨著中共中央政治體製改革研究室這個曾經轟轟烈烈、引人注目的機構退出曆史舞台,小魯的官銜也相應褪去。不過,在小魯的政治生涯中,“政改辦”是相當重要的一段。他曾在接受采訪時,詳細談了這一段經曆。

  從訪談中看得出來,他非常看重這一段經曆,對自己的所為也娓娓道來。對照他的同事對同一經曆的回憶,他不溢美,也摒棄無謂謙虛,語氣樸實,事實明白,且透著一種擔當。小魯的回憶,記載下不少重要的曆史時刻。譬如,現今朗朗上口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十三大報告確立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就與他和同事們的提議有關。

  1987年,“反資產階級自由化”聲浪很高,改革開放麵臨嚴峻的形勢。既順應鄧小平的思路,又遏製過度解讀的聲浪,才能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當時的主要領導在講話中談到“兩個基本點”:一個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一個是改革、開放、搞活。二者是統一的,缺一不可。

  小魯也在思考。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忽“左”忽右,蓋源於對“兩個基本點”的闡釋。視角不同,看問題的側重點也不同,才有“左”起來強調前一個而衝擊後一個。如果能有一條可以確定的基本路線在中央文件確立,或許就不至於再掀起當下這種聲浪。

  他把這個想法在中央政改辦的一次會議上講了,主其事者接受,對“兩個基本點”的說法進行了完善,加上了“一個中心”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表述。

  對於這種口語化的概括,鄧小平看了非常讚賞,多次說“‘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講得好”。

  此後,就開始了中共十三大報告的起草,小魯參與其中。討論中,講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時,他建議要概括出一條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他說,“毛主席講基本路線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當然了他是講階級鬥爭。但是我們也應該有,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要有個基本路線。我主張在報告上一定要寫。”後來這個意見受到重視,“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從而作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明確地寫進了報告。

  離開政改辦後,小魯去哪裏了?除了此前的好友同事外,外界知道的不多。上世紀90年代初,他脫下軍服以上校軍銜轉業,又以海南“亞龍灣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的身份出現在朋友麵前。

  此時,正是鄧小平南巡後,海南改革的航船再度起錨,千軍萬馬下海南,一些有身份有背景的人紛紛於其間弄潮,令同時打拚的普通平民炫目。但小魯大概不在此列,他似乎從沒有讓人炫目的“大手筆”。

  令人唏噓的是近年有關安邦的種種,卻讓他受到關注。這幾天,安邦的事繼續發酵,小魯去世的事情也成為熱點。有誅心者居然說出一些荒誕不經的“陰謀論”,實在不厚道。安邦的事,小魯的確被牽連,但早已有了他並無幹係的結論。

  歲數漸長後,小魯也不再主持公司的事情,而有了更多在北京聚會的時間。

  無論是老朋友還是新朋友,大家對他的評價都比較一致。他就是一個活脫脫的平民形象,他的坐騎是一輛“POLO”,是稍有積蓄者就能享有的普通車輛。他還有一輛破自行車,路近了他就搖搖晃晃地騎車去。

  其實,小魯脫下軍裝後,看問題的角度也越來越接地氣,他的思考軌跡也更曆史化了。2013年8月20日,網上出現小魯反思“文革”的道歉信,他還發起並組織,回母校向老師鞠躬道歉。

  小魯的這一舉動,至今仍被矚目。矚目,並非說都讚成他這樣做,反對的聲音也不少。不過,在外人看來,他真誠樸實的平民形象深入人心。小魯走了,在魂歸道山的路上有很多同道,他不孤單!

  (作者為當代史學者)

  (本文將刊發於2018年3月5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責任編輯:劉德賓 SN222

" 顶: 993踩: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