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年份六個城市 《中國1927》創新方式講述曆史_新浪新聞
原標題:一個年份、六個城市,《中國1927》創新方式講述曆史
來源:影視獨舌
3月2日上午,由北京市委宣傳部策劃、北京電視台《檔案》欄目承製的六集大型紀錄片《中國1927》,在北京電視台舉行看片會。
來自黨史、軍事、社科、傳媒等領域的專家學者、部隊、大學生代表,及30多家媒體記者提前觀看了這部紀錄片的部分劇集,並從內容構思、現實意義及拍攝手法等多方麵對《中國1927》進行了分析和解讀。
六集大型紀錄片《中國1927》將於3月5日-7日每晚22:15在北京衛視兩集連播,用全新的表達方式,講述最複雜的曆史,解讀不為人熟知的“那一年”。
一個年份,六個城市,曆史和地理的巧妙結合,將晦澀難懂的曆史生動化
紀錄片《中國1927》以曆史事實為依據,通過紀實和劇情兩種形式的融合,場景再現了中國1927年前後發生的眾多大事。
1927年是中國曆史上比較特殊的一個年份,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民不聊生,革命浪潮風起雲湧,無數國人都在黑暗中摸索與尋求救國之路。站在曆史的十字路口,中國曾經有無數個可能性。
這個年份非常值得紀念和講述,但同時又因其線索之多、形勢之複雜非常難以講述。如何把這些看上去很複雜、繁亂,且沒有明確答案的內容講清楚,《檔案》欄目組和許多相關專家經過策劃,定出了“六城記”的方案,即在1927年中國錯綜複雜的曆史地圖上,選取北京、廣州、武漢、上海、南京、南昌等六個城市為坐標,來劃分整部紀錄片的分集。⠀
這六個城市的1927年,幾乎構成了中國1927的整體風貌,但又因其不同的地理特性和曆史因素,顯現出了1920年代中國多麵的特質。
看片會現場,眾人提前觀看了第一集的“北京”篇,主題為“日暮”。在這一集中既展現了各種大的曆史轉折點,也反映了各類愛國誌士如何在黑暗中探尋救國之路,同時,也描繪了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態。以多個維度來清晰還原1927年的中國北京。
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中國史室副主任王學斌看過正片後十分感慨,他認為北京是所有城市中最難講的,它既是開篇,又是結尾,細節和線索都非常多,但《中國1927》完成得非常好。
對此,他總結出三個特點:一,《中國1927》對人性的細節、曆史的細節和城市性格結合得比較好;二、整體非常厚重真實,不失趣味;三、真正呈現出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繼承這種初心的重大意義。
《光明日報》駐北京記者站副站長董城則表示,“六城記”的方式,給每個城市選擇了一個故事作為載體,發揮了北京的輻射作用。同時,他亦提出,希望本片播出的時候,各城市之間進一步加強聯係,共同推進主旋律電視節目的落地生根。
“六城記”的講述方式令人眼前一亮。以往的曆史類紀錄片,大多采用非常宏大的敘述方式,縱向展示各個曆史階段,單一時間線索敘事大多給人以枯燥、乏味之感,粗放性表達也容易給觀眾帶來流水賬記事的單薄之感。《中國1927》以六個城市橫向排布,每個城市承載一個主題,凸顯一種調性,既相互關聯,又獨立成章。以年份進行貫通,自然呈現出了曆史在那個時段的共性與特點。
最難得的是,每個城市的發力點是人,以人的多元複雜,來顯示1927年中國的多元複雜。這樣的表現方式令曆史類紀錄片更生動、鮮活,更貼近當下觀眾的審美。
講述人化身“時間操控者”,“瞬間定格”的使用帶來驚喜
在提前觀看《中國1927》的篇章中,最令人驚喜的是“瞬間定格”的應用。
在以往的曆史紀錄片中,大多會選用平實講述的方式,鏡頭語言也十分樸素、單一。像“瞬間定格”這種多應用於電影中的技術鮮少會在紀錄片中出現。
在《中國1927》中卻多次出現了這種技術的應用。例如圍捕李大釗的片段中,軍閥抓捕李大釗的時候,講述人站在旁邊,按下秒表,畫麵瞬間凝固。講述人則以曆史旁觀者的身份給觀眾翔實展示那一個個即將改變曆史的瞬間,拆解個中細節。“瞬間定格”的使用給人一種電影化的感覺。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已看完《中國1927》的所有篇章,據他透露,相比第一集,後麵幾集“瞬間定格”的使用更多,而且有許多更精彩的表現形式。
用電影級製作來拍攝紀錄片,是將晦澀難懂的曆史事實,進行生動化、高端化的升級。冷凇將其定義為維度的升級,“曆史類紀錄片非常多,但能進行維度升級的非常少。片中的跳戲講述、搬演時空等都是《檔案》節目一直堅持使用的,‘瞬間定格’的使用是北京衛視的又一次創新。”
同時,他也表示,近兩年來,為了更精準地麵向受眾、尋求突破,各個領域都在尋求垂直精分,這種現象自然也對紀錄片有了影響,《中國1927》節目技術上的創新也是垂直精分的一種表現。過去《檔案》係列節目的特點體現在對細節挖掘的深厚,《中國1927》利用“瞬間定格”挖掘瞬間的手法,超越了細節,更深入、細致地解讀了曆史。
如今,觀眾越來越多地看到電視劇和綜藝類節目在自己的領域內不斷垂直化、精分化。比如以前的選秀節目都相對粗放,將各種類型放置一起進行選拔,去年以來,綜藝節目在垂直精分化的道路上越來越追求極致,今年美國甚至出現“最好的玩具”“最好的冰激淩”等節目。
在《中國1927》之後,也許會有更多的紀錄片會采用不同的方式精細化解讀曆史。
名人名嘴情境講述,身臨其境感更強
在《中國1927》中,場景采用棚內講述和戶外情景再現兩種方式進行融合。棚內主場景為“1927時光照相館”,主講述人譚江海為照相館主人,他將以這座上下兩層具有多重功能的照相館作為主講述場景,打通時空的屏障,用曆史全知者的身份講述故事,展示挖掘到的珍貴檔案材料,解開曆史謎題,並通過與曆史人物的互動,生動解讀曆史。
時光屋是非常有趣的一個創新。每每他在這裏翻閱舊文件和照片的時候,就令人想起《第八號當鋪》,舊櫃子隔斷裏裝了滿滿的回憶。
同時,他也會走出“時光照相館”,成為時間的“操控者”,帶領觀眾穿梭於1927年前後的時空,而在每個曆史的關鍵時刻,他都會出現在這個重大曆史事件的還原現場。
除譚江海外,片中還啟用了10位特邀講述人,他們中既有著名的影視演員,也有眾多北京電視台的主持人。他們會以1927年曆史的親曆者身份,演繹和講述發生在曆史那一刻的故事細節。
在這裏,他們或化身激情澎湃的學生,或化身憂國憂民的學者,或化身早起喝豆汁的市民百姓,或成為北伐軍的軍官,或坐著黃包車穿梭在1927年中國的大街小巷。
這些講述人遊走於曆史角色與講述人之間,既是參與者也是講述者,既能與曆史人物互動,也能跳出曆史與觀眾交流。這種方式代入感更強,令畫麵外的觀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董城對名人名嘴參與紀錄片拍攝的行為十分讚許,他認為,這種做法既有助於提升欄目的收視率,也會有助於形成正向流動。
《中國1927》以新穎的手法呈現一段複雜的曆史,這種新穎的表現方式,讓曆史不再冰冷、晦澀,變得鮮活、有溫度。重新講述這段曆史對當下中國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它不僅梳理了這段曆史的脈絡,讓觀眾深刻理解,為什麽中國共產黨是曆史唯一的選擇,同時也讓更多人牢記初心、砥礪前行。
[文/小熊星]
責任編輯:張玉
"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