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鳥移巢摘要:“免費”成為大模型鞏固市場地位的利器? ...
翠鳥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愛之,恐墜,稍下作巢。子長羽毛,複益愛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 馮夢龍《古今譚概》
【譯文】翡翠鳥先是把巢築得高高的以避免禍患。等到它生了小鳥,特別喜愛它,惟恐它從樹叢上掉下來,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等小鳥長出了羽毛,翡翠鳥更加喜愛它了,又把巢做得更低了一些,於是人們就把它們捉住了。
【小議】翠鳥因為喜愛自已的小鳥而屢屢移巢,卻因此招來了滅門之禍。對於那些過分溺愛自已子女的人,應該從這則故事中總結出一些教訓來。
刻削之道桓赫曰:“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夫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後可複(複:再,又一次)者也,則事寡則矣!”
——《韓非子》
【譯文】桓赫說:“雕刻的要領,在於開頭能留個修改餘地,如刻鼻子,不妨先刻得大一點,眼睛不妨先刻得小一點。鼻子刻人了,可以改小,小了就不能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改大,大了就不能改小了。辦事情也是這樣,如果能在事先考慮到事後可能會有什麽變動而留個餘地,那就不大會把事情辦壞了。”
【小議】這段話談的是雕刻,卻從中十分自然地引出了一個大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留有餘地。
永公學書永公住吳興水欣寺,積年學書,後有禿筆頭十甕,每甕皆數石。人來覓書,並請題額者如市,所居戶限(門檻)為之穿穴。乃用鐵葉裹之,人謂“鐵門限”。後取筆頭瘞(葬)之,號為“退筆塚”。
——張懷瓘《書斷》
【譯文】南朝。僧人智永住在吳興的永欣寺,常年練習書法,後來積累的禿筆頭竟達十罈之多,每罈都有幾百斤之重。向他尋求書法和請他給匾額題字的人象趕集一樣,住房的門檻也被磨壞了。於是用鐵皮包起來,人們叫它作“鐵門檻”。後來把那些筆頭埋起來,號稱“退筆塚”。
雞鳴ⷩ𛃦ⷤ定我國古代第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中有“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裝”、”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句。這裏的“雞鳴”,顯然是指時間的,但指的究竟是相當於三更天呢,還是四更天呢?好象沒有個準。還有“黃昏後”“人定初”好象都是如此,一般書上也沒有注解,一般讀者看到這些也就馬虎過去。其實這些都是古人計時的特定稱呼,古人根據一天中太陽運行的情況,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段,即:雞鳴、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昃、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夜半。
據推算,“雞鳴”指黎明前三、四點鍾;“黃昏”指下午七、八點鍾;“人定”指晚間九、十點鍾。每個時段又分初、正(後)。“黃昏後”印八點鍾左右;“人定初”即九點鍾左右。
但這樣分,由於季節氣候不同。具體所指時間往往與稱呼會有差異,如“日出”冬季較晚、夏季較早;“日入”夏季較晚、冬季輕早,不夠科學,準確。所以,“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時的計時方法,漸漸取代了十二時段計時的方法。 (林洪文)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