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4 16:37:09
原標題:建議出台政策鼓勵農業類學生重返三農
67歲的劉永好第五次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此前他還當選過一屆人大代表。
作為新希望集團的董事長,劉永好有著26年代表委員的經曆,他自稱“對兩會比較熟悉,也比較有準備”,一共帶來了6份提案,重點關注鄉村振興。在劉永好看來,鄉村振興最重要的還是要靠人。他表示,從2018年開始,計劃用五年時間義務培養十萬名新型職業農民。
對於最近引發熱議的企業家網絡陳情現象,劉永好表示,目前政商關係變好很多,因反腐倡廉,企業省心省事很多,度過了一個風清氣正的春節。但在部分地區還存在機關門好進、臉好看,但事難辦的現象。
談重點提案
“未來五年義務培養十萬名新型職業農民”
新京報:今年準備了哪些提案?
劉永好:準備了六個提案,重點關注鄉村振興。
國家提出鄉村全麵振興、農業要轉型等,這給我們的發展帶來了極大機遇。作為一個在農業領域耕耘36年的老農人,我對國家的這些發展目標非常興奮。但我們要做什麽呢?我們一方麵進行內部的討論,還找來專家交流,同時我走訪了黑龍江、四川、山東、廣東、浙江、江蘇等多個地方,廣泛進行調研,在調研的基礎上形成了這次兩會的提案。
新京報:鄉村振興方麵提案的內容是什麽?
劉永好:建議國家在培養鄉村技術人員、新農村建設上給予重視和支持。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靠什麽?當然靠政策。第二,要有投資進入鄉村,做現代農業必須要有企業投資。
但我認為,現代農業、鄉村振興最重要的還是要靠人。近年農村人口空心化現象比較嚴重。但實現鄉村振興,必須要有一批熱愛農業、願意在農村耕耘、年輕有活力、懂科學有技術的人。
我今年兩會提案的重點是,建議國家研究、製訂並出台一係列政策,鼓勵農業類大中專畢業生重返三農領域,創造條件讓正在接受培養的農業人才回歸農業和堅守農業;建議國家出台係列政策,製訂適應現代農業需求的新農民、農技員的培養計劃;建議國家高度重視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將之定為百年大計,並動員、集合社會力量,尤其發動一批涉農企業共同參與新農民、農技員的培養、培訓。
我計劃用五年的時間義務培養十萬名新型職業農民,每年培訓兩萬。對特別優秀的人員、對鄉村振興做出貢獻的人員進行表彰,每年表彰2000人。
新京報:如何培養這十萬名新型職業農民,何時開始實施這一計劃?
劉永好:從今年開始,目前我們的組織體係正在建設中,希望能夠培養一批懂市場、懂經營、懂農業技術的人。
首先要培訓種植業、養殖業方麵的技術人員。大農業必須依靠科技,在注重效益的同時注重環保、食品安全等;第二個是農業基建方麵的培訓;第三個是電商方麵的培訓,把我們農村的產品賣到全國、賣到全球;第四個是新技術的培訓,在農業領域的互聯網、大數據等方麵培養專門人員。
我們的培訓不是大學式的培養體係,但比較務實、實用。受訓人員的招募麵向全國,既麵向高中畢業生、大學畢業生,也麵向務工返鄉的農民朋友、在農業領域耕耘很多年的農場主、農業企業的員工等。
新京報:在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上,很多企業都在參與。但企業本身是追逐利潤的,在盈利和鄉村振興、扶貧等投入上,兩者如何平衡?
劉永好:企業肯定要按照市場規則進行經營,但企業在做大之後要有社會責任。越來越多城市的中小企業參與到農村的社會事業和扶貧事業中是好事,如果這樣的企業越來越多,把火燒得越來越旺,現代農業發展就更有希望了。
第二,企業如何平衡盈利和扶貧等方麵的投入?我們在四川涼山、南充、陝西等地通過科技養豬的方式精準扶貧。貧困戶可以拿到政府的扶貧無息貸款,我們把這種貸款作為貧困戶的入股金,同時村鎮集體也適當加一點錢來入股。這樣,貧困戶到養殖項目上工作,可以提升養殖技術能力,作為股東還可以分紅。通過現代養豬業的發展,使得貧困戶有了一份可持續的收入,形成了依靠產業持續脫貧、不再返貧的能力,企業也能夠通過產業鏈,維係一種長久的扶貧機製。扶貧不能局限於輸血,更重要的是要可持續,培育貧困地區的自我造血能力。
談女兒接班
“放手讓年輕人到第一線,允許試錯”
新京報:新希望以農牧業起家,目前旗下既有實體的產業業務,還有銀行、證券包括互聯網金融,形成了多產業的布局等。今年是你女兒劉暢接手新希望六和的第五年,劉暢曾提到,你和新希望身上有各種標簽:鵪鶉大王、飼料大王、農業一哥等。新希望發展的過程就是撕去標簽的過程,對這個說法,你怎麽看?
劉永好:新希望這幾年提出“企業四化”,第一化就是幹部管理層的年輕化,這一標誌是劉暢擔任新希望六和董事長。傳統農業之所以傳統,是因為我們的觀念比創新型企業要守舊、落後,必須撕掉這種傳統思維和想法,才能取得新發展。
這五年,劉暢的到來使得企業思維和變革上了一個大台階。
以前我們的舊思維是投資、買地、建工廠招工人,這些方法在產品供給不足的情況下有效,但今天投資、土地、工廠、員工再多,產品賣不出去還是不行。現在國家提倡消費升級,我們就要研究消費業務,比如80後消費群體的趨勢,80後喜歡什麽我們就生產什麽,為他們服務。新的消費群體代表新的消費趨勢,我們要順應這個趨勢。在這方麵,劉暢要走的路還很長,但她走的這條路是正確的。
新京報:在業務上,如果和劉暢意見不同,聽誰的?
劉永好:劉暢主要負責信息化部分,我不過多幹涉。現在我除了參與重要活動,其他活動參與得越來越少,放手讓這些年輕人到第一線,允許他們去試錯。即使他們錯了也沒關係,但現在來看,他們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對的。
談政商關係
“反腐倡廉後,企業家省心省事很多”
新京報:最近,相繼出現企業投訴當地政府或官員的個案,你如何看待企業家網絡陳情的現象?
劉永好:十九大報告和中央25號文件都提到了“企業家精神”。其中,25號文在提出企業家精神的同時,還為新型政商關係指出了一個標準和方向。現在看,政商關係正在改善。
說實話,我們特別幸運。以前到年末,不少企業都要考慮是否要請相關的政府管理部門吃飯,是不是要送紅包,究竟送多少,用什麽方式送。還比如,請吃飯的話,喝什麽酒?白酒、紅酒、啤酒?以前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考慮這些問題。今年來看,因為反腐倡廉,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幹部也不出來吃飯了。企業家省心省事很多,度過了一個風清氣正的春節。
一方麵,政商關係變“清”了,但另一方麵,總書記也要求:政商關係要“親”,指的是和企業家親切、親近,臉要好看,門要好進,事要好辦。以我們四川為例,過去一年,我們川商總會沒有請市政府吃過飯,反而市政府請我們去座談,我們提出的要求、建議、訴求等,得到了一定的解決。
此外,四川省省長接待了我們川商總會的同誌們,將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工作日作為省長接待日。在今年正月初八,四川省長召集全省各個部門一把手和來自全球各地的川商代表交流、聽取意見。這讓我很感歎,通過交流溝通既幫助了企業,又提升了信息,不少企業家都說現在的政商關係好了。
新京報:還有要改進的地方嗎?
劉永好:不同地區,政商關係可能有點不一樣,特別是在一些相對偏僻的地方,確實有一些企業講過,機關門好進、臉也好看,但事難辦。希望我們的國家幹部在這方麵能夠像總書記提出的“親”和“清”那樣,幫助企業家解決一些實際困難,推動經濟發展。
新京報記者 侯潤芳
點擊進入專題
責任編輯:張岩
"
发表评论
留言: